close

小孩簿懂得分享,吵鬧打架、欺負年齡小的事情,時有所聞,也常讓媽咪在街上失控上演潑婦罵街的景象(我不想變這樣阿!!!)

還好爬文看到很實用的文章喔!以下引用至 http://www.babyhome.com.tw/mboard.php?op=d&sID=3740270&bid=4&r=2&page=1

這樣的情景對家有兩至三歲孩子的父母來說,並不陌生,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,常常會覺得不好意思。

分享」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,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,父母要先同理孩子的擔心,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,才能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。

   
 在教孩子分享之前,需先判斷孩子的物權概念發展成熟了嗎?有時孩子搶玩具只因為他無法分辨物品的所有權,才會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,他都可以拿去玩。一般說來,四歲以上的孩子,對於「物權」才會有較清楚的概念。但是,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能開始懂得與人分享,是交朋友的好方法,可以鼓勵小朋友之間輪流分享。   

 邀請小客人來家裡玩之前,可以先跟孩子談談如何當主人,從迎接客人進門到客人離開的禮儀,讓孩子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小客人分享,允許他先將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,尊重孩子自己要獨享玩具的感受。當小客人來訪時,就會減少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。如果在挑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,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,一點也不願意分享的話,可以跟他談:「如果你去朋友家中,一個玩具也沒有,你一定會很失望,覺得不好玩吧?」藉此激發孩子同理的心情。   

 有時孩子捨不得把東西分享別人,要讓孩子明白,不會因為分享而失去擁有的東西,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、櫃子……等,幫助他確立物權的概念,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,自然會願意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,並且在分享過程中感到快樂。

 除了分享與物權概念的建立,搶玩具也可能是孩子要引起父母注意,以及要表達心中挫折與不安,或是經由模仿學習而來,因此在處理搶玩具行為前,須先判斷孩子搶玩具的原因,方能對症下藥呵!   

 擔心孩子因為搶玩具而造成衝突或打人的話,父母們可以透過下列方式引導孩子避免與化解衝突場面:

★衝突前的預防★
1. 預先防範觀察孩子平時搶玩具的原因,並事前做好防範措施,例如:針對想要藉搶玩具來引起注意的孩子,請父母平常注意孩子有好表現時,立即予以正向回應;針對尚未建立完整物權概念的孩子,請多利用故事或巧連智教材來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方法。

2. 隨時注意孩子們一起玩的爭執情況:避免等到衝突產生後才進行調解,例如:多提供同類型的玩具、先教導排隊、輪流的概念。

3. 平時不跟孩子玩打人的遊戲:以避免孩子覺得好玩而模仿學習打人的動作。

4. 教孩子如何面對搶玩具的情況:跟孩子討論想玩玩具時可以怎麼辦?例如:主動跟別人借玩具、尋求大人的協助、先離開造成衝突的情境,先玩別的玩具……等。

5. 把「對不起」、「沒關係」掛在嘴邊:只要發現自己碰撞到別人的身體,一定要說:「對不起,我下次會小心」;別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說:「沒關係,下次請小心」。一定要提醒孩子記得:「沒有人喜歡被打」,並告訴孩子,如果別人發脾氣,做出打人的動作,你也要提醒他說:「我不喜歡你打人」。

★衝突後的解決★
1. 了解孩子搶玩具、打人的原因:同理孩子想要玩玩具的心情,陪他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解決,例如:跟對方說玩好了再借他,或是一起玩。

2. 盡快處理衝突:適時引導孩子,避免過一段時間才跟他說:「你剛剛打人是不對的」,這樣孩子容易被訓的莫名奇妙,因為之前的事他有可能早忘得一乾二淨了。

3. 轉移注意力:引導孩子們分別玩不一樣的玩具,避免焦點在同一件玩具的爭奪上。

4. 請孩子道歉:只要有動手打人的行為,就請孩子要跟對方道歉,因為沒有人喜歡被打,生氣了可以用說的,不要動手。

 請父母多以擁抱傳遞關懷,當衝突發生時,請以擁抱孩子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;談談是否因生氣了不知怎麼辦才會打人。同時請告訴孩子,還是希望他能學會用說話和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生氣,這樣才能和其他的孩子和平共處。

《摘自巧連智月刊幼幼版》


孩子爭吵,父母是否該介入? By: 劉亦文 11/30/2005

 

1. 每個孩子在人際關係上的處理風格都不同(可參考六月份「與孩子共舞」一文當中所提的三種人際關係風格),父母若對自己與孩子們在人際關係上的態度有些基本的認識,對如何處理家庭中的爭執與衝突會有些助益。

2. 父母對兒女的態度
許多父母認為為了公平,因此對每個兒女的要求與態度都一樣。事實上這樣的做法並不公平,也不合乎人性,因為每個孩子的年齡與性情都不同。例如對6歲的孩子而言,8點上床睡覺是合理的,對10歲的孩子來說,可以遲至9點半睡覺。當兒女們知道父母瞭解他們「個人」的需要與不同時,在他們的心理已經有相當的安全感,而不需要刻意與兄弟姊妹去爭取父母的關心。

 

1. 為什麼事而吵
兩個人通常會在什麼情況之下最容易吵起來,和為了什麼事而吵通常都有一定的模式。譬如開車的時候,媽媽管不到坐在後面的兄弟兩人,這是吵架最佳的時機,或是兩人共用一台電腦,為了電腦使用權,這可以永遠吵不完了。如果父母已觀察出孩子吵架的固定模式,就可以作預先的防範工作。先提醒孩子該如何處理,如果不遵守彼此的約定,會有什麼後果。當爭吵仍舊發生時,父母不必馬上介入,讓孩子自行處理,若孩子爭吵不休,仍不願遵守約定,就按約定各人承受後果。

通常爭吵發生當時,父母需要很快地去判別孩子所爭吵的內容是什麼,尤其是年幼的孩子,通常是為了爭玩具或事情講不清楚,父母只要教孩子學習說「請你‧‧‧」或「對不起」就可以解決問題的,或是教孩子如何輪流的原則,孩子們在人際關係的技巧上就已經跨出很大的一步。年齡較大的孩子,若爭吵的內容是些雞毛蒜皮的事,父母基本上不需要去介入,讓他們自己去解決。如果父母覺得他們在爭吵的事情已超過他們能處理的能力,則等待恰當時機,譬如他們來尋求調解時,再參與尋求解決之道。

2. 爭吵嚴重的程度
如果爭吵到有造成身體傷害的可能時,就是非常嚴重的情況,父母必須立即介入阻止。等雙方情緒平息下來後,讓雙方說出事情的原委,但只是說出自己的理由,行為與感受,而不是指控對方做錯了什麼。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得到情緒合理的舒解,也在有對證的情況下說出真象。在這種非常情緒化的情況下,父母也必須保持冷靜,才能繼續執行下一步的管教。首先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衝突的底線,絕不可以對人作身體的攻擊。
其次讓孩子瞭解一個事實,這個家不是只有他,還有別人。若要在一起愉快的相處,就必須學會彼此尊重,謙讓。最後彼此道歉饒恕。

如果發現孩子當中有暴力傾向的可能,或者總是一方動手,另一方不還手,父母必須特別警覺,甚至有請求專業輔導協助的需要。

協助兒女培養手足情感

當然處理孩子爭吵的最佳時機就是防患於未然,在平常就告訴孩子,你不在的時候,弟弟/妹妹好想念你,或是今天我們出去,姊姊看到你喜歡吃的點心,就要媽媽特別買回來給你,看,姊姊好愛你。並且與孩子一起禱告時,也常常鼓勵孩子彼此代禱,幫助孩子建立靈裡的肢體關係。父母絕對可以成為兒女彼此間感情的最佳橋樑,祝福您們成為最快樂的父母!

「每天老是上演一樣的事情~修理他也沒用」
這句話點出重點,責罰不會起到鼓勵作用,試再多次都一樣,雖然有很多父母認為修理後就見效,但實際就是久了以後,不是找機會更反抗,就是最後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或者認為自己無能。希望一個人變好之前,卻是讓他對自己感覺很糟,這樣的想法,大人自己感受一下,有誰能夠在被修理之後,覺得那是陽光照在自己身上般的美妙,快來修理我吧,讓我成為更好的人?

「老大不懂分享常常妹妹拿了他的玩具~他就生氣地打妹妹」
您會希望孩子懂得分享,表示您認為這是個美德,您也是這樣的人。但是有一點,這個年齡段的孩子,他所做的“大人所謂他不懂分享”,是再正常不過的事,可能還要加上,自從有了妹妹之後,他在家中位置所要自我做的調適,孩子的行為,若將之理解為“我需要被理解,被需要,被愛”的出發點,那麼大人可能會更加靜下心來,我們要做的是,和善且堅定地用行動將他打人的行為給停止,跟孩子說「媽媽很愛你,我理解你認為自己的玩具被拿走了,你會生氣,若是我自己東西被拿走了,我可能也會生氣,但是打人不可以。」 (順便“溫柔”地“對老二說:「拿哥/姐的東西要問一下哦」,不管她是否懂,父母要做到顧慮所有人的心情,重點在於和善地尊重孩子),有時連說教都省了,有打人就是直接拉開,至於分享那件事,我們大人平日自己做好榜樣,做好自己,(就像他會打妹妹,除了本能,我們大人也要反思從哪學來的

“他也會說一起玩~ 玩沒一會又開始~”
他說的都是真的,同樣地,這個年紀的記性也就那樣,試著設身處地是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不斷提醒,如同修理孩子之後,會很難過,一再後悔。一旦他有分享,就去多加鼓勵,還是一句話,這個年紀正在經歷這個大世界的複雜,很不容易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 a n i l l 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